1>涅槃
发音:聂、潘。
在《现代汉语词典·第五版》中,对这个词条的解释是:佛教用语,本指超越生死的状态,现用作死亡的同义词(指佛或僧侣)。
正确的写法请参见左边的图片。
【姓名】
又称涅槃、涅槃、涅槃、涅槃、涅槃,译为灭度、灭绝、断灭、无生,与灭度、解脱、解脱等字同义,亦可称为大涅槃(Pan为梵语pari的音译,即圆满,译为涅槃)、大般涅槃(Maha意为非凡,亦称大般涅槃)。
【梵文】
梵文 niva^n!a,巴利文 nibba^na。
【定义】
本来是吹灭的意思,或吹灭的境界;后来则指烦恼火烧尽,圆满成佛(即菩提)的境界。这是超越生死(惑业境界)的觉悟境界,也是佛教的最终修行目标。所以代表了佛教的特色,被列为法印之一,名为“涅槃寂静”。佛教以外的宗派虽然也有涅槃的概念,但与佛教的涅槃有很大不同。
【来源】
《涅槃无名论》中记载:“无名说:至圆者空无相,万物由我造。能合万物而成就自性者,唯圣人也!何以?无理则无圣人,无圣人则无理。有理而圣人,与理无异。”所以天帝问:般若应求于何处?善寂说:般若不可求于色,不可离色而求。又说:见本源即见法,见法即见佛。此物我合一之果。所以至圆者,先隐玄机,即现化隐暗动,以镜心概括六方,以一来一去成体。古今相通,始末相通,本源尽,无有相。差别。广大而伟大的平衡,就称为涅槃。
【内容】
大小乘佛教对于涅槃的解释有很多种,大体上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:
(1)佛教各派认为涅槃是烦恼断除的状态。涅槃有残余涅槃和完全涅槃两种。前者是烦恼断除,但身体(意为剩余的依附身,简称“剩余依附身”或“剩余”)还在的状态;后者是身体化为灰烬,智慧灭尽的状态,也就是一切都消灭了。说一切有部等主张涅槃是存在的实体,经量部等则认为涅槃是烦恼断除状态的假名,它本身没有实体。
(2)中观等论把涅槃看作是真正的真理,真正的真理就是因缘生起的法空性,所以和生死世界没有区别。同时,《南无涅槃经》卷三指出涅槃有常、安、寂、清净、不死、长生、清净、乐八味,称为涅槃八味。如果把这跟涅槃的四德搭配起来,常、安就是常,安、乐就是乐,长生、长生就是我,清净、长生就是清净。唯识宗说涅槃有四种,即本性清净涅槃、有余涅槃、无余涅槃、无住涅槃。其中本性清净涅槃,简称本清涅槃、本性清净涅槃,是指万物本来面目,本性灭尽的道理,即本性本然。无住涅槃,是指依靠智慧,远离烦恼、知识二障,不被生死迷惑境界所束缚,因大悲心度化众生,故能于迷惑境界中活动,而不被涅槃境界所束缚。这是大乘佛教涅槃教的特色。
此外,地论派和经量部派认为涅槃分为两种:清净自然涅槃和清净方便涅槃(修道断烦恼而得的涅槃)。天台宗又把涅槃分为三种:清净自然涅槃、圆满涅槃(相当于地论派的清净涅槃)、清净方便涅槃(佛为度众生,现出假相,因缘具足而入涅槃,又称应缘涅槃)。
(3)小乘声闻、辟支佛入无余涅槃,再转心修大乘教法,即为无余涅槃。同时涅槃超越一切差别(有为相),所以又称分别境。净土宗称阿弥陀佛净土为涅槃城,又称无为涅槃境。
(四)佛(特别是释迦牟尼)以人身出现于世间,其身死,称为涅槃、大涅槃或大般涅槃。涅槃又称为入灭、灭柴(柴指佛身或机缘,火指智慧或佛身)。涅槃本意为佛陀的觉悟,现在一般解释为无余执著的涅槃。表现佛陀涅槃姿态的肖像或塑像称为涅槃像。纪念佛陀的仪式称为涅槃会、涅槃追思会、长乐会。后世把僧人的死亡称为“涅槃”“归涅”“示现涅槃”“入涅槃”等。【《殊胜涅槃经》卷十八、《北方涅槃经》卷三十三、《金光明经》卷一《如来寿命品》卷二、《大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三、《俱舍论》卷六】
1. 涅槃,苦恼的终结
烦恼的根源就是我见,就是无我的无明,只有无我的深智慧才能破除我见。有了空性(无我)的深智慧,才能破除我见,体会人生的真相,获得大解脱。这是这一生就能修行、能证得的,也是圣人所证得的。这一生的报应身一结束,就不再受生死果报,这就进入涅槃。一切大罗汉都是如此。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的时候,也是这样进入涅槃的。再进一步讲,就很难理解了。一般人都想:涅槃之后,会去哪里?涅槃是什么样的?佛很少讲这个,他总是讲:生死如何延续,烦恼如何消除,如何涅槃。进入涅槃的情形是不需要解释的,即使解释了也不清楚。比如一个天生失明的人,去请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治疗,一定要问清楚看清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感觉。不管医生怎么说,都是没用的!因为他没有过这种经历,他无法想象。只要他接受治疗,眼睛看清了,他自然就知道了。何必白费口舌去解释呢?如果他非要问清楚了再去看医生,那他的眼睛就再也看不到光明了。涅槃也是一样,我们从古至今都在生死轮回中,从来没有达到涅槃的境界,所以,我们无法想象、无法描述涅槃的境界,就像一个盲人试图理解光明一样。佛教讲究的是实际的体验。只要我们按照佛陀的教诲去修行,去灭烦恼,证得本性,自然就会自我觉悟、自我证悟,无需解释。
凡夫心离圣境太远,无法推测,无法解释。但世人愚昧,总是问一些无谓的问题。所以佛陀曾经说过一个比喻,回答弟子们的问题。佛陀手捧一团火,一挥手,火就灭了。佛陀问弟子:火去哪里了?这既不能说明火是什么样子,也不能说火去哪里了。生死灭涅槃,你问它是什么样子,去哪里了,就如同火灭了一样,无法解释。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佛经里经常用到的比喻!水结冰,是因为空气冷,有大冰山,有小冰块,什么情况都有,各有不同。这就如同众生从无始以来,都有烦恼、业、痛苦,也是各有不同。当寒气消失,冰就融化成水,回归大海。这就如同那些下定决心修行,断除烦恼,脱离生死之苦,进入涅槃的人一样。这时候,你如果问冰去哪了,现在是什么样子,那是多余的废话。既然融化了,你就不能再把它想象成一个个体了。水进入大海,渗透一切水,所以是“无所不在,无所不在”。脱离生死,进入涅槃也是一样,你不能再把它想象成一个个体了。有些人总以为进入涅槃之后,还是个体,还可以跑,还可以说话,只是很奇怪而已。这只是从小我的个体来推断涅槃,这是完全错误的!说一个人进入涅槃是可以的;但以为进入涅槃之后,还是个体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比如说黄河水、长江水,如果流入大海,那是可以的。但是流入大海之后,如果还想区分:那是黄河水,那是长江水,这不是笑话吗?
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,为什么不能得到彻底解脱呢?就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,执着于每一个个体为自我,总害怕没有自我,总想有自我。所以,永远都是个体的自我,一切痛苦都会随之而来。那些达到涅槃的人,就好比大小不一的冰块融化在大海里,怎么能分辨出它们是什么模样呢?到了涅槃,就融化成一味,平等平等。佛经上说:“灭度无量”。涅槃(灭度)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,时空无量。在平等法性海中,无法分辨,不能想成世间事物:个体,有重量,有位置,有数量。过去,印度有一个外道。他看见有人死了,就说:有人去了天堂,有人去了人间,有人去了地狱。但是当一个阿罗汉死了,外道看了看四周,再也看不到了,不知道现在在哪儿。这就说明:你入涅槃的时候,无源无归,无处无所,无所不在。我们还没有涅槃,总是以自我为实,凡事从自我出发。一听到涅槃,没有自我,就心生恐惧。所以,了解涅槃是最难的。难就难在不能用自我和与自我有关的事物去想象涅槃。大家都用自我的眼光去想象别人,这是不对的。入涅槃的时候,身心都灭了。灭、灭、寂,都是这个意思。这不是说它被毁灭了,而是智慧体会了法性,消解了相对个别性,平等一切,同享解脱之味。这时候,又有一个问题,大乘、小乘要分了!
小乘行者以为,一旦解脱生死,便了了了事。因为痛苦已经消除,所以不再有任何影响。这是小乘涅槃观,大乘涅槃观则有更进一步的内容。这可分为两点:第一,在现相与实相的证悟上:当沙罗行者证悟法性平等,便脱离了一切现相。虽然他们也知道法性与一切现相无二无别,但证悟见性时,却不见一切现相,只见平等法性。所以说“慧眼于一切法中,无所不见”。沙罗行者关于生死涅槃之别、性相之别的理论,都是根据古代圣人的经验报告推论出来的。但是大乘行者深刻的体悟,在证得一切法性的时候,虽然也看不到一切相(三乘入同一法性,即见性真道),却深刻的了解这个性与相是无二无别的。这样,在继续修行的时候,证得最深的觉悟的时候,就会看到法性是脱离相的,一切虚幻的现象都会清晰的显现出来。这种空有平等无碍的观想,就叫做中道;或者也可以叫真空即妙有,妙有即真空。因为有这样的体悟,所以才说:“慧眼无所不见,无所不见。”以这样的体悟境界,才有教法,所以才有性相不二论,生死涅槃无分别论。在修行过程中,体会到这一点,就叫安住于“无住涅槃”,不厌生死,不执着涅槃,这是超出小乘的体会了。但是大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,并不是截然相反的,只是大乘在三乘所体会到的涅槃(法性)上更进了一步,到达了法性大海的底部。
2. 关于无尽的修行慈悲誓愿:
小乘行者涅槃不果,除了只体会空性,不见中道外,还因为修行时缺乏广大的慈悲心。就如游泳的人遇到危险,不想救人的人就爬到岸边休息,以为没事了,就不管别人的死活了。有的想救人的人,到了岸边,看到别人还有危险,就又跳进水里,把别人拉到岸边,不顾自己的性命。菩萨在修行过程中,有大慈悲、大愿力,立志救度一切众生,所以即使证得无上菩提之后,也继续救度众生。在为利益他人而忍受的痛苦中,菩萨觉得那是无上的安慰、最大的快乐,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。由于菩萨的慈悲与愿力的影响,当他们成佛的时候,虽然已经圆满涅槃,但是他们那无尽的慈悲与救度众生的愿力,却成为不动本然的动力,发挥着奇妙的作用,救度众生无穷无尽。这与小乘修行者的观点有很大不同。但是成佛之后,救度众生的时候,不再像众生一样,救这不救那,在那儿不在这里。佛的涅槃是无所不在、无所不在的,是响应众生的善根——亲自出现、说法等等。佛的涅槃是响应感受,自然而然地发生,不需要刻意,不需要努力。佛的涅槃就像阳光普照一切,一切众生就像房子,如果有方形的窗户,光就会照进来,就会有方形的光;圆洞的话,光就照进来,光就圆了。光既不是方的,也不是圆的。所以一切显现,一切教化,都是因应众生的缘起。比如释迦牟尼佛降生于此国土,出家、成佛、说法、涅槃,都是化身。涅槃的佛,早已证得法身。所以,如果把涅槃的佛想象成个别的、此地彼地、寿命长短不同的个体,就无法了解大乘涅槃的真谛,无法了解化身的真谛。只有放弃自我、个体的观念,才有可能证得涅槃。
涅槃
“归根”是大乘佛教独有的名词。归根即涅槃,即身心(本根)经过变化,化生为超凡脱俗之物。这可以说是从显现的角度对涅槃的解释。本根有两种:一、心为依止,即所谓的“烦恼清净本根”。因心有烦恼,才有生死;因心清净,才有涅槃。心是从烦恼到清净、从生死到涅槃的共性。大乘瑜伽行派特别强调这种解释。二、法性(空性)为依止,即所谓的“烦恼清净本根”。法性就是究竟真实本性。迷惑则生死烦恼,开悟则法性清净功德现起,名为涅槃,从心转法性根本来表现涅槃功德,是大乘瑜伽行派的特色。
1. 关于清净与浊浊
我们的烦恼、业、苦果是不清净的;圣人的戒律、定力、智慧等德行是清净的。不清净和清净都是以心为依止的。这个依止的心,在唯识宗中叫阿赖耶识,是心活动最细微的部分;最深奥、最细微的阿赖耶识,是生死涅槃的枢纽。众生生死之苦,就是因为心里有不清净的种子(作用),从这些不清净的种子,就生起烦恼、业、果。比如,从不清净的种子,就生起贪婪、焦虑等烦恼,所以身口所作的一切行为,都变成不清净的业,比如杀生、偷盗、淫乱。即使你行善,因为你从自我出发,你所做的也是不清净的业,就会经历生死(转生到人道和天道)的苦果。这个报应是业报,而烦恼生起的业报因果,其实就是从不净种子中发现的。不净的行为又生起,就变成各种不净种子。积聚烦恼种子的烦恼心,执着种子而出现,受着影响而变成种子。因果不断,我们就是这样在苦海中不断流转。积聚烦恼种子的烦恼心,阿赖耶识,从业报的角度来说,是报应的主体,所以叫藏识。从个人自我的形成的角度来说,是阿赖耶识吸收、执着,被误认为是自我观的对象(因为阿赖耶识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,所以被误认为是永恒的自我)。如果烦恼种子不断以阿赖耶识为依据出现,那我们不是永远无法解脱烦恼生死了吗?不!幸好,在心灵深处,还留有清净的种子。所以众生既不是纯粹的善,也不是纯粹的恶,而是心中都蕴藏着一切烦恼和清净的种子。并不是众生没有清净的作用——无漏的种子,而是他们一直被烦恼的作用所遮蔽,所以才成为烦恼世界里唯一的一个。当烦恼、业力、痛苦出现,无法解脱的时候,就要想方设法让藏在内心深处的清净种子显现出来。比如,信仰三宝、听闻佛法、诵经、持戒,就是转变的开始。就像走路一样,如果你一直走错了方向,那么现在就应该改变方向,朝着佛的路走。不断地依教修行,烦恼的力量就会逐渐减少,清净的作用就会增加,发展成为强大的清净潜能。再进一步,烦恼的作用就会完全被抑制,清净的种子就会生起清净的智慧,烦恼自然也就被抑制了。本来是烦恼的依托的烦恼心,现在转化成清净法的依托,这就叫皈依(究竟皈依是在成佛的时候)。开悟之后,清净的功德显现,烦恼的力量被抑制了,但是烦恼的潜能还在,还会时不时地生起。这就需要不断地调伏,和残留的烦恼力量做斗争。最后达到清净的境界,烦恼的种子就完全消除了,最终清净解脱,也就是究竟的涅槃。修行的方法,无非就是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修六度、修四摄,烦恼转清净,不但烦恼尽除,而且清净功德无量,威力无边,所以大乘涅槃不是没有,也不是没有任何果报。
已转化的清净心,与现在有染污的阿赖耶识不同,现在的阿赖耶识是虚假的,有分别心,与有染污相应。那时的识就转化成智慧,无分别心。圆满的大智慧,赋予各种奇妙的功能,利益众生,一切清净功德皆成就。清净功德的成就,是以有染清净论为依据,注重修持戒、定、慧功德,将有染污净,消除苦果,而具一切功德。所以,他便成佛了,能永世度脱众生,应需而行,亲自说法。
对于佛陀的大涅槃,不要以为自己是一个“我”。我想和涅槃永远不相容。转法轮的佛陀涅槃,是因大菩提(觉悟)而证得无我法性。所以,诸佛平等,相互融合。佛陀涅槃,功德圆满,证得无我,无分别。所以,一切对立矛盾所造成的苦难,都成为过去。
2、佛有无数的方便法门,为了适应众生,他还有一个方法,就是讲转化妄念和觉悟的根基。这个根基就是指法性,或者说是真性。真不假,真不二,这是一切法的空性,一切事物的真性。众生为什么会在生死轮回中轮回呢?就是因为不了解法性,而迷惑迷惑,造作业障,受苦。如果修行证悟了法性,就解脱了。法性不二,所以说“在圣人中不增,在凡夫中不减”。《心经》讲“一切法空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,也是这个道理。一切法空性本然如此,但自古以来,无明、我见、因果不清净,遮蔽了此法性,犹如乌云遮蔽晴空。众生虽然迷惑染污,但本性还是清净光明,本来就有一切功德。一般人以为生死轮回中,有一个真实常住清净的我,失掉的就是我,开悟解脱之后,还是我。现在众生虽然失掉,但还有真性,不变失,这很适合那些畏惧空无我、涅槃的人,让人轻易信服。佛在世时,有外道对佛说:“世尊!您的教法各方面都很好,唯独有一点,就是‘无我’,这很可怕,不可信。”佛说:“我亦说有我”,即如来藏。外道听了,很高兴,信以为真。中国佛教界很重视这个方便,大加宣扬。但是,如果无视佛讲如来藏的本意,就难免和外道讲神我差不多。要知道,这是佛为执着于我执的外道说的一个方便。其实,如来藏不过是法空的别名而已。只有明白了“无我如来藏”,才能摆脱烦恼,获得解脱。
按照法空性论,凡夫和圣人没有区别,都是本性清净,就如同天空的本性清净。众生境界中,被烦恼、五蕴报应身所遮蔽,看不到当下,就如同晴朗的天空被乌云遮蔽一样。菩萨一心修行,就会逐渐转变,一旦从迷惑转为开悟,就好比一阵风吹散了乌云,露出了晴朗的天空。云越散,天空就越晴朗。浮云散去,天空就清净了,天空没有一丝云彩,一片蔚蓝。这就叫最清净的法界,也是究竟的涅槃。
【经典】
[编辑本段]
《大乘起信论》云:“无明灭故,心不生;无生故,心灭;因缘灭故,心灭尽,是名涅槃。”大乘、小乘对涅槃的看法不同,一般涅槃有残余涅槃和彻底涅槃两种。当修行人证得罗汉果时,业因已尽,但业身心尚存,故称残余涅槃;当身心不再存在时,则称彻底涅槃。
《昭论》:小乘以“色即灰烬,智慧灭尽,色灭尽,念头灭去”为涅槃,是余涅槃。
《中观经》等经典把涅槃看作“一切法的真性”,是无余涅槃。
《楞伽经》云:以“众生畏无我”,为“引自有我者”,故以方便说如来藏。众生不知如来藏,受无量苦恼;若能了悟如来藏,即得涅槃,一切常住清净功德,皆得圆满。
在阿格玛(Agama)的院子里,佛陀的门徒返回了他的家乡,并在他的门徒行动下,根据法律将他的遗物 – 灰烬 – 灰烬 – 福尔德(Ashes)散发出了很大的努力。 “由于消除了出生和死亡的痛苦,所有纯粹的优点并没有丢失,所以为什么要哭泣?”
【实践】
[编辑本段]
涅rv是我和我之间没有区别的。纠缠或障碍都不是污点,因此,有些人将“永恒的幸福”描述为“自由”。因此,佛陀的教义通常使用掩盖和揭示的方法来表达:没有出生,死亡,空虚,分离,沉默,灭绝等,但是有众多的生物是无知的,大多数人都害怕。我们真的无能为力,佛陀具有无数的熟练手段,对于这些对自我的依恋的人来说,他做出了另一种解释。
【故事】
[编辑本段]
最著名的理论是凤凰城的涅磐,它说,当凤凰死去时,它会起火,变成灰烬,并从灰烬中重生。 IX涅rv。
Yao Qin 期间由,Kucha的翻译
沙里普拉(),塔塔加塔()没有任何收获,在所有佛法中都没有销毁,因此被称为“涅rv”。
由北Liang Tan 翻译
一个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是,他的菩萨在如此伟大的情况下,他没有居住在二十五个中,菩萨被称为没有任何收获的人。